半岛体育-独家专访: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剑道与学业的双轨征程
**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绿树成荫的校园里,一位身背剑袋的东方身影匆匆穿过图书馆前的石阶,她叫费若秋,曾是中国击剑界瞩目的“旅法剑客”,如今褪去赛场荣光,化身哥大讲堂中的一名普通学子,从巴黎的剑道馆到纽约的学术殿堂,她的故事不仅关乎体育与教育的交融,更揭示了当代运动员如何突破界限,在竞技之外开拓人生的无限可能。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童年,受父亲影响,她六岁首次握剑,便与这项优雅而激烈的运动结下不解之缘,少年时期,她以惊人的天赋入选省队,后辗转法国训练,成为当时少数在欧洲职业俱乐部效力的亚洲选手。“在法国的日子,剑是我的全部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每天五小时的高强度训练,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意志对抗孤独。”她的技术融合了东方灵巧与欧洲战术,曾在世界青年锦标赛中闯入八强,被法国媒体誉为“东方蝴蝶”——剑锋如翅,轻灵却致命。
2021年的一次膝伤让她的职业道路骤然转向,医生警告,继续高强度竞技可能危及未来行动能力。“那一刻,我意识到剑道不是人生的唯一答案,”费若秋坦言,“但放下剑比拿起剑更难。”在康复期间,她重新拾起早年搁置的学业,通过线上课程补足文化课,并于2022年以优异成绩收到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的录取通知书。“选择哥大,是因为这里包容‘非典型’学生,他们不只看分数,更看重个体经历中的韧性。”
如今的费若秋,身兼学生与击剑推广者的双重身份,在哥大,她选修体育社会学与运动心理学,试图从学术视角解构竞技体育的生态。“过去我是‘局内人’,现在则希望以研究者身份,探讨运动员生涯规划、伤病管理等问题。”她的课堂报告《高竞技压力下的心理韧性培养》因融合实战经验与理论分析,获得教授高度评价,她发起校园击剑社团,每周义务指导零基础学生。“剑道教会我的不仅是胜负,更是如何面对失败,我想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人。”
谈及学业与运动的平衡,费若秋笑称“时间管理是另一场无形比赛”,她的一天从清晨六点开始:晨跑、阅读、课程、社团活动,直至深夜伏案写作。“职业运动员的经历让我习惯高强度节奏,但学术挑战截然不同,比如撰写论文时,我需要克制‘速战速决’的竞技思维,学会耐心沉淀。”她特别感谢哥大提供的灵活学术支持,如允许延期提交论文以适应比赛日程——尽管她已淡出职业赛场,但仍在北美业余击剑联赛中偶尔亮相。“握剑时,我仍能感受到那份纯粹的快乐,只是现在,剑不再定义我,而是我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。”

费若秋的经历折射出体教融合的国际趋势,哥大体育部主管马克·汤普森评论:“费若秋这类学生运动员的独特价值在于,他们能用竞技体育的纪律性反哺学术,又以跨文化视角丰富校园多样性。”近年来,美国高校日益重视招募有职业背景的运动员,斯坦福大学、杜克大学等均开设运动员过渡计划,帮助他们在退役后顺利转型,费若秋的导师、社会学教授艾琳·莫斯指出:“体育精英往往具备极强的目标感与抗压能力,这些品质在学术研究中同样珍贵,费若秋的课题正是从个体经验出发,回应体育产业中的系统性议题。”
对于未来,费若秋计划毕业后投身体育公益事业,致力于搭建中外青少年击剑交流平台。“中国击剑需要更多国际视野,而西方体育体系也可借鉴东方训练哲学,我想成为那座桥梁。”她曾在疫情期间组织线上中法击剑讲座,邀请昔日法国队友与中国少年选手对话,活动视频累计播放量超百万。“体育的本质是连接人与人,无论手持钢剑还是书本,这份初心不变。”

夕阳西下,费若秋在哥大体育馆内为社团学员示范弓步直刺,银剑划破空气的锐响,与窗外钟楼的鸣声交织,仿佛呼应着她人生的新章节,从巴黎到纽约,从赛场到课堂,这位曾经的“旅法剑客”以剑为笔,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自己的答案。
评论留言